第297章一战爆发与局势走向:奥匈帝国宣战引发连锁反应
>>>柏林皇宫内的局势商讨
柏林皇宫,普鲁士内阁部长会议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首相面色凝重,声音低沉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与了然,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德国迅速做出了反应,然而对于奥匈帝国,众人却没有过多的言语。
毕竟德国早就知晓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也完全预料到奥匈帝国可能会发动战争,这在他们的战略预判之中。
“陛下,俄罗斯的动向十分可疑。尽管他们还未宣战,也没有下达总动员令,但目前正在大规模整修铁路,将领们也频繁视察军队,种种迹象都表明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情报大臣站起身来,神色紧张地向皇帝汇报着,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为了获取俄罗斯的情报,德国动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他们一直对两线作战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过也早已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
毕竟从一开始,《互不侵犯条约》就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随时都有可能破裂,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泛斯拉夫主义和泛日耳曼主义本就无法共存。”外交大臣摇了摇头,感慨地说道。
在20世纪初,民族主义浪潮盛行,这是一个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认同逐渐确立的特殊时期。各国纷纷意识到民族主义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于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加以煽动,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对邻近其他民族的憎恶情绪。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管地有着相当数量的塞尔维亚族人口。”军事顾问皱着眉头,补充道,民族主义者们自然不会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管。波斯尼亚本身就如同一个民族大杂烩的特殊区域,局势极为复杂。
“从一开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管地就是一个畸形的统治区域,塞尔维亚人在当地占据主导,奥匈帝国实施统治,而奥斯曼帝国拥有主权。”外交大臣目光深邃,早已看透了这其中的局势。虽说普鲁士的外交有时表现欠佳,但在嗅探战争相关的气息方面,他们却比任何人都要敏锐。
“俄罗斯想必也在密切监视着我们德国。他们在解读当前的政治局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毕竟他们是两年前直接遭受经济危机冲击的国家,只是在美国的救助资金支持下,才稍有起色。”经济大臣分析道,他对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有着深入的了解。
“听说他们的工业产能和铁路设施有了极大的发展。”皇帝微微皱眉,开口问道。
“岂止是极大发展。”外交大臣神色凝重,沉重地点了点头。
美国主导的国际局势对俄罗斯极为有利,“美国财政部的杜鲁门以救助资金介入,俄罗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外交大臣长叹一口气,杜鲁门似乎把俄罗斯当作一个成功的范例,向那些接受救助资金的国家宣传,声称他们也能像俄罗斯一样实现华丽复兴。
“这人太可怕了。”首相低声说道,他深知杜鲁门此举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外交大臣甚至确信,那些宣布延期偿债的国家对救助资金的警惕性降低,俄罗斯的例子恐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钢铁公司(USS)垄断市场后,掌控了全球钢铁供应,疯狂生产,把钢铁价格压到了谷底。”经济大臣继续汇报着国际经济形势,“不管怎么说,那真是个被幸运眷顾的大块头国家。”
“是的,美国钢铁公司采用了让后发国家和先发国家都沦为废墟的策略,国际钢铁价格创下历史最低点,大幅暴跌。”外交大臣补充道。
在钢铁价格暴跌之时,再加上石油、煤炭等资源市场被垄断并转向国内,俄罗斯在这两年拥有了工业化的绝佳环境。大量人力如野草般从田间涌出,俄罗斯也是如同美国一样,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
“如今的俄罗斯已非我们曾经认识的那个俄罗斯了。”军事顾问感慨地说道。
俄罗斯新成立的铁路建设委员会,将源源不断的钢铁、木材、人力、能源等全部投入到铁路产业。反正会有土地贷款和救助资金进来,沙皇也会很高兴。
铁路建设委员会毫不迟疑地推进各项项目。
外交大臣拿起几个月前发行的一份报纸,念道:
[西伯利亚大铁路复线化工程完成。]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历史与庆典。克里姆林宫的核心人员举杯庆祝。]
[莫斯科首都圈和圣彼得堡皇都圈不断扩大的铁路网。俄罗斯工业化加速的引擎。]
[新设内阁部门——铁道部。]
[铁道部下属的铁路建设委员会,即西伯利亚铁路建设委员会的前身。]
“一直进展缓慢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复线化几乎已经完成,首都圈的西部铁路网更加密集了。”外交大臣说道。
“啧。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啊。”皇帝不禁感叹道。西伯利亚大铁路,以首都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为中心,向西延伸的铁路设施,这意味着铁路网延伸到了俄罗斯统治下的乌克兰地区。
“是的,预计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俄军的机动性将达到过去俄军难以想象的程度。”军事顾问分析道。土地贷款,俄罗斯实际上是以土地贷款的形式接受救助资金,工业化速度如同脱缰野马般狂飙。
“此外,随着工业园区制造业的发展,武器装备的生产速度也大大加快。”经济大臣补充道。
“总动员令下达后,军队集结速度会超乎想象地快。”施里芬总参谋长表情严肃,喃喃自语道。
“施里芬总参谋长,您怎么看?”皇帝看向施里芬,询问道。
“我们必须率先宣战。”施里芬回答得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施里芬的战略考量
从一开始,施里芬就一直警惕着两线作战的局面,在指挥帝国军队时,也预留了一定数量的预备役部队。一听到奥斯曼帝国陷入破产危机的消息,他就立刻赶到柏林皇宫,扩大了征兵令。与俄罗斯的战争,意味着要面对其广袤领土和庞大人口,德国也必须赌上国运。
“为什么呢?”皇帝疑惑地问道,《互不侵犯条约》仍在生效,俄罗斯似乎也没有立即撕毁条约的打算,而奥匈帝国正拿着最后通牒,只等德国的开战许可。柏林皇宫当下并不需要立刻投入战争。
“在德国完成战争准备之前,尽量拖延战争的策略不是更好吗?”首相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陛下。”施里芬坚定地低下头,说道,“俄罗斯现在不宣战,并非是不想打仗,而是在等着看德国兵力分散,坐收渔利。”
“一旦德国在西线分散兵力,他们就会趁机进攻?”皇帝追问道。
“从一开始,《互不侵犯条约》就是怀着不纯意图签订的条约,不是吗?”施里芬深信不疑,他认为俄罗斯在等待德国最虚弱的时机发动攻击。
既然如此,趁德国现在状态最佳,先对俄罗斯发动攻击,可能是更明智的战略。
美国这个变量的影响太大了,俄罗斯能实现这样的工业化,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支持。
“战争迟早会爆发,最好在最有利的形势下开启。只是……”施里芬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
在场的部长们都明白他担忧的原因,他们担心的既不是俄罗斯,也不是其军队,而是更可怕的存在。
“很快就要到冬天了。冬季的冻土期过去后,春天的泥泞期就会到来,整个战场会变成一片泥沼。此时开战,自然条件极为不利。”施里芬无奈地说道。
真是要命,会议室里响起阵阵叹息。德国现在的选择将决定战争的走向,不能让俄罗斯主导战争的开启,德国必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否则被他们牵着走,就只能在两线战场上疲于奔命。
“唉……”皇帝紧紧握住了手中的雪茄,心中满是纠结。
柏林皇宫虽倾向于战争,但也深知冻土期和泥泞期的可怕。西伯利亚的冻土期会让人冷到骨子里,而春天的泥泞期,温暖的气候会让冻结的土地融化,形成无尽的泥沼。
在这种环境下,机动性极差,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甚至没顶。
不过外交大臣提出了一点:“但俄罗斯军队的情况不也一样吗?虽然他们比我们更适应,但他们也必然会受到冻土期和泥泞期的巨大影响。”
“这话说得没错。”施里芬也表示认同,“可以立即将第8集团军调往东普鲁士方向。会议结束后,我会马上下达调动命令。”
皇帝清了清嗓子,压低声音说:“允许开战。外交部批准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并立即准备宣战书,随时准备发给俄罗斯!”
轰!开战的命令下达了。
“先发制人。”施里芬坚定地说道。
五块五毛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