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最后一讲
唐和强的事终于尘埃落定,江海也能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这一天周六,是蔡新河老人讲课的日子,江海和宋琦都请了一下午的假,准备早点赶到蔡谷医馆听课。因为今天是蔡新河老人最后一次讲课,下一次讲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所以他们想提前到那边等着。
这两个月,因为蔡新河老人的讲课,整个城市都陷入武术和医术的学习氛围当中,无论是相关的还是不相关的,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这段时间听到武术和医术这两个名词的几率,都远远高于以前。
这便是蔡新河老人的魅力,一个地阶巅峰高手的魅力,一个医术出神入化的老人的魅力。
经过这些日子的学习,江海在武术上和医术上都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进步。
在武术上,他不光内力提升了五成,武术理论更是超过了习武多年的专业武术学生,超过了早他入门的麦辰,超过了很多来听课的武林高手。在招式与比斗上,他进步飞速,虽然他练习的时间不多,但是进境比别的天才都要快好多倍。
许多人称赞江海是绝顶天才,而蔡新河老人也说,江海是一个用脑子练武的人,将来他的成就不会比傅和差。这样的评价让江海的名气小范围的流传开来,也让许多人知道蔡谷医馆有这么一位天才弟子,值得关注。
在医术上,江海依靠强大的记忆力,和苏静怡的提点,在诸多中医专家里占据了一席之地。经过这些天的学习,江海的专业知识不比那些学中医三五年的大学毕业生差多少。那些专家对待他也不想一开始那样鄙视,有时也会听取他的意见。
虽然,江海在医术上不像在武术上取得那么让人惊讶的进展,但是别人都知道,江海这个人不可小觑。那些学医的人都会称呼江海是个“武术版的傅和”,这也算是个褒奖了。
江海从未见过那位傅和大师兄,但是从别人的口中,他却时常听到傅和的名字,对他的天才事迹也有所了解。
从别人的话语里说出的傅和,可谓是天才中的天才,像是被神话了一样。在他面前,即使几位天阶高手的徒弟和子女,也似乎要低他一等。而且傅和又极为努力,对于医术更是痴狂,所以进境远超常人。
如今这天下,他是第二个能使出蔡谷的九转神针第七针的,第一个便是蔡新河老人本人。禹若烟也是很有天分的女中医,但是这九转神针她却只能用出五针,这也是因为她没有练过武术,没有办法以内力催动针法。
所以,江海能在某些方面比肩傅和,在众人看来,已经是难以想象的成就与荣耀了。要知道,傅和可是被认可为最有可能进阶天阶武者的人啊。
这些用“比肩傅和”等词语来夸赞江海的人却不知道,在江海的心里,他是一定要赶超傅和,而不是比肩。他要比傅和学得更快,做得更好。因为傅和现在还不是天阶武者,也没能使出九转神针的第九针,而江海是一定要做到这一步的。
而别人也不知道,江海身上有着最大的倚仗,那便是他的一身异能,而那正是最好的学习利器,也是江海有把握超过任何人的法宝。
这些想法,江海没有说出口,如果说了,只怕众人也只是当笑话听。超过傅和?天底下这么想的人多了去了,还真没有哪一个人能做到的。天阶的弟子和子女尚且做不到,蔡谷医馆难道还能再出一个吗?
最后一节课,蔡新河老人照旧先讲武术,这一次,他讲得并不是武术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练习太极拳的觉悟与体悟。蔡新河老人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一是如何提高对太极拳的认知,二是如何掌握太极拳的修炼方法。
首先,要提高对太极拳的认知,达到太极拳的至高境界,就要先明白如何修炼太极内功心法。要做到这些,就要从中华文化的本源上去深求。从《易经》的博大精深,道家的浑圆一气,到儒家的浩然正气,再到佛家的中空禅定,都是太极拳的文化养料。对这些文化研究的越深,就越能明白什么才是太极拳的至高境界。
蔡新河老人对这些文化体悟简略的讲述出来,但字字句句都直中要害,也让众人了解,蔡新河老人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把这些文化用在了太极拳的体悟上。蔡新河老人日日手不释卷,看起来像是书生做派,但那却是练太极拳的不二法门。
再者,太极拳的修炼重在内劲的练习与体悟。太极拳是内家功法,功夫都在内部,要练好太极的养生之法与技击之法,就要培养和训练“神、意、气”,先培养“意在先”的模式,改变使用拙力、蛮力的习惯。
古典太极拳论说起太极拳的境界,有“妙手一挥一太极”,“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描述。练好太极八势,产生阴阳变化,内劲与真气可随一举一动,自由驰骋,这才是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方面。
蔡新河老人越讲越深刻,许多道理竟然玄而又玄,让那些练习外功的人听得一头雾水。
最后蔡新河引用太极经典说法,作为总结,讲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是一生的功夫,尔等当认真研习,以修身养性为本,不可急于求成。”
众人听了蔡新河老人最后的话,无不长舒一口气。
有人舒一口气,是因为对太极了解太浅,比如外围的听众,他们无法听明白这些,心中只想着这课终于讲完了;
有人舒一口气,是因为对太极只是刚刚入门,比如江海和麦辰之类,他们拼命的学习,吸收养分,但是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若是再听下去,只怕也不会有太多收获。
有人舒一口气,是因为对太极研习日久,早有了自己的观点,比如敖温书,他还没有听过瘾,这十节课就讲完了。说是长舒一口气,实则是哀叹时光过得匆促。
对医学的内容,蔡新河老人并没有讲太多具体的知识,他讲的内容,大都是研习中医的心得与方法。知识谁都可以教,但是心得和方法都是经验的积累,不好教,也不好学。
尤其是在这最后一节课,蔡新河老人像是讲故事一般,讲起了他学医这些年,哪一年读的那些书,对学医有多大的帮助,哪一段时间走得是弯路,中间有什么心灵上的波动,还有对西医兴盛、中医衰落的看法等等。
无论学医还是不学医的,都听得津津有味。而那些研究医术多年的老中医,更是大有收获,同时他们也暗道今日能过来听课的众人真是好命,若是他们年轻时候能听到这一堂课,只怕能少走不少的弯路。
蔡新河老人只是随心所欲的讲着,像是在闲聊一般,大家却听得十分认真。一个人如果足够的强大,那么他走过的路也都会成为值得后人研究的遗产,蔡新河老人医武双绝,更值得众人好好学习。
听完课,众人无不戚戚然地散去。而江海照旧作为整理资料的主力,和敖周隔空论战的桥梁,和以前一样,忙得不可开交。一切正经事做完之后,江海又被蔡晓蝶叫去,把她和郝龙隔空论战的资料整理好,一直做到满天星光才罢休,连晚饭都没有吃。
即使这样,蔡晓蝶还不满意,她对江海数落道:“小江海,你说说你,到底站哪一边的?身为蔡谷医馆的徒弟,身为本小姐的小师弟,你竟然不帮我说话,连画漫画都要画两份。哼,你说说你,是不是吃里爬外?”
蔡晓蝶总要找个借口数落江海,不用这个借口,也会用别的,江海对此早就习惯了。而且,最近蔡晓蝶与郝龙的辩论越来越吃力,她身边又没有多少可以询问的人,所以,她心情很不好,对不愿意帮她的江海早就看不顺眼了。
江海摸了摸鼻头,吃里爬外这个罪名江海却不敢认,他认真地解释道:“师姐,我现在就像是一个跷跷板,哪里有理我就往哪里晃。再说,大家都是朋友,讨论问题不用分派别吧?”
五块五毛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