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块五毛小说网>穿越小说>千门36天局> 第5章 司马懿复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司马懿复出(2 / 2)

黄橙橙、沉甸甸的麦穗,实在招人喜爱。这时候,如果命令他们丢下麦子,准备迎战,恐会军心大乱。

孔明又望一眼正往上邽奔来的魏军。那方向尘土飞扬,马嘶人叫之声隐约可闻。他这边看,那边看看,看了一阵,就对杨仪道:

“到那个小山头上去,给我摆上一壶酒!"

”丞相,据细作报告,当初司马懿救祁山,魏将张合就说,这可能是声东击西的计中计,丞相打的是渭南三县麦子的主意!“杨仪看出丞相想干什么,急忙提醒。

孔明听了暗惊,魏将张合真不简单,竟然那么早就能看出他的意图,这人留在司马懿身边,将是蜀军大患。

”那时候司马懿没听他的,这时候司马懿更不会听他的!“孔明却这样估计。

”丞相,空城计虽妙,但是不能重复用呀!“杨仪坚决反对。”对别人不能重复,对司马懿就可以,马上上山,不得违令!“孔明好像胸有成竹。

这小山头就在上邽城东的大道上。上邽城内还有费曜、戴陵的四千魏兵,他们早知蜀军在割他们的麦子,但面对孔明的大军,他们不敢出城,深怕中计,丢了上邽。

孔明与杨仪对面而坐,频频劝饮,旁边只有关兴、张苞二位护卫使侍立,山下也无一兵一卒。

杨仪早吓得面无人色,木人一般坐在那里,孔明却若无其事一般,自斟自酌。

司马懿率军奔到小山之下,忽见孔明端坐山上饮酒,急忙勒住马首,回头向上邽城望去。

只见费曜、戴陵闭门不出,坚守城头,竟不见一骑一卒出城接应,司马懿略一迟疑,急令三军往回退去。

“这又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大都督为何看不出来?”张合急道。司马懿没有停下来,跑得更快,断言道:

“空城计哪能一用再用?诸葛亮苦于魏军坚守不出,正求咱们出战,再不退,就中了他的诱兵之计。”

“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这是他的最高用兵原则,他可以用时间等待,等到最有利的时机再与诸葛亮一决胜负,何必急于一时呢?即使再一次中了空城计,又有何损失呢?

张合哪里肯信,他看见蜀军明明都在地里割麦,诸葛亮只在山头装模作样喝酒,附近并无埋伏,司马懿执意退兵,他也无奈。

4

孔明见司马懿退兵上邽城,不敢出来,就对杨仪笑道:

“怎么样,对付司马懿,空城计就是管用。”

“司马懿足智多谋,何以一中再中丞相的空城计呢?”杨仪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此时惊魂才定。

“司马懿中了一次空城计,丢了大官,丧失兵权,前功尽弃,惨痛的教训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他一见空城计,就谨慎为妙!”孔明只是轻描淡写这般解释。

杨仪却觉得,这里面一定还有高深莫测的玄妙之理,并不是丞相说的那样简单。

魏军还在上邽坚守不出,马岱、王平、张翼三路大军就从从容容地把渭南三县的麦子割个精光,又从从容容脱粒装袋,从从容容装车转运。孔明估计,这么多麦子,晒干磨粉,足够八万大军吃半个月饱饭了。

司马懿退到上邽城内,才知蜀军大将魏延、姜维、高翔的三路大军还在铁笼山--线,渭南三县的马岱、王平、张翼之军,都在地里割麦子,孔明并没有在上邽城东重兵埋伏,他真的又中了“空城计”,白白丢了渭南三县的麦子。

麦子被蜀军抢去,大大地缓解了蜀军粮秣之缺,司马懿气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张合、费曜、戴陵三将,也不敢埋怨。只是说魏军主力还在铁笼山,上邽四千精兵再加张合二万军,现在也难敌渭南蜀军,他们兵多粮足,此时正巴不得你来进攻。不如回师铁笼山,合兵击溃那边的蜀军,向祁山靠拢,以保关中门户。

司马懿却不听,他心中有数。上邽之军如果回铁笼山,诸葛亮就可能东渡渭水,直接进攻陈仓,威胁三辅地区,他们驻在上邽的兵马,现在也不能动了。

司马懿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部队被诸葛亮调来调去,完全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他想不出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心里就更加烦燥不安。

此时已是仲夏五月,天阴一阵,晴一阵,午后就浙浙沥沥下起小雨。司马懿在上邽城头走来走去,那雨大了,也不知道,任那雨珠打湿他的衣甲。

张合、费曜、戴陵三将,不远不近跟在后面,见他正在苦思瞑想,也都不敢打扰。

忽然他一脚踩滑,竟一跤跌倒在雨地里。张合、费曜、戴陵急忙上前扶将起来。

司马懿脸上、身上都摔得不轻,一双手满是稀泥。但他却不知伤痛,竟问道:

“下雨了?"

三将急忙回话:已经下了好一阵,大都督身上的衣甲都快淋湿了。

司马懿急忙抬头四望,只见满天乌云密布,厚厚的云层把头顶上的苍穹遮得严严密密。天地阴阴,雨声哗哗,越下越大。

三将急忙送上披风,欲扶司马懿进城楼避雨。不料司马懿不要披风,也不避雨,淋在雨中连连高喊:"下得好哇!下得好。...."

眼看全身湿透,他反而大笑起来,对三将喜道:

“这雨连下五日就够了,诸葛亮非败不可。那些麦子,他们也白费功夫割了!"

此时,孔明转运小麦,正在途中。他一见变天下起小雨,急令三军保护小麦。众军赶紧脱下衣裤,降下旌旗,千方百计为麦子遮盖防雨。但是麦粒未经干晒就装袋转运,第二天就会发烫长芽,又被雨水打湿,情况更加不妙。再没有好天曝晒,好不容易才抢来的麦子,就要全部腐烂。

马岱、王平、张翼束手无策,孔明也无计可施,只令三军加快速度,争取早到武都,设法凉晒。

然而陇中山地本就沟沟整整,十分难行,加上雨水不停,更加泥泞不堪。不时有车轮翻进山谷,马匹滑下陡坡,行军速度非常缓慢。

手中的麦子不准吃,军中又缺粮秣。士卒们只好偷吃生麦,不少人吃了生麦,吃坏了肚子,沿途都有病号倒下,军中多有怨言,军心浮动。

孔明正焦急不安,汉中留府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前来传渝,他们是受中都护李平之命前来宣旨的。皇上看天时不利,连日下雨,后方转运、前方进军都很困难,旨令丞相即日退兵。

狐忠、成落只是口传圣谕,并无诏书。但孔明听是李平所派,也不生疑。只是人马现在分驻两处,十几万石生麦子又在风雨途中,匆匆退兵,魏军追杀过来,恐怕溃不成军,大败而归。

孔明急问杨仪,此时前军到了何地,离武都还有几日行程。”先头部队才到卤城县境内,还要翻过二座大山,三日行程,才能到达武都。后军还在上邽县境,大军长蛇阵一般拉长了几百里之远。全部撤到武都,恐怕还得十余日。“

孔明得不到粮草补给,只好下令,可以用生麦煮熟食用,可以用生麦饲养马匹,但不许扔掉一袋。

立时三军冒雨埋锅造饭。但是麦粒未经脱皮,煮出来的麦饭十分难吃,将士们饥不择食,也都狼吞虎咽吃个大饱。

推车使者罗保胜吃饱了麦饭,心里却很惋惜。这些麦子要是磨成面粉,烙成大饼,那该有多香多好吃呀!就这么煮成麦饭吃了,实在可惜。

他忽然灵机一动,对丞相提议,与其把生麦煮成麦饭吃了,不如把生麦磨成浆,烙成大饼,还可以贮存好几天呢!

孔明听了眼睛---亮,急问罗保胜,可曾看见生麦磨浆烙成干饼?

罗保胜一口咬定,他曾亲眼所见,并且那香味并不比面粉烙的干饼差。

孔明正愁那十几万石麦正在发霉,无法保存。听罗保胜说可以磨浆烙饼,不由大喜,急叫人寻来一副石磨,让罗保胜做来让他看看。

罗保胜虽然只是看人做过,却熟记在心,听丞相让他做,他就壮胆照葫芦画瓢,磨了起来。

麦浆很快就磨出来了。罗保胜觉得麦浆太稀,又用干布过滤,一直把浆干成面团。

他也不用锅,就用自己的头盔当作炉子,就地生火烤了起来。不到半个时辰,头盔里的面团,就发出了阵阵焦香味。罗保胜急忙推翻头盔,取出里面的熟面团,拍去上面的木灰,呈送到丞相面前。

孔明接过手一看,那形状也似一个小头盔,焦黄焦黄的发出面香。送到嘴边啃了一小决,慢慢嚼起来,虽然质地十分粗糙,味道也不可口,还有点罗保胜的汗臭,但是可以食用。如果烤得更干一点,吃了不但耐饥,久存也不变馊。

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磨浆烙饼,就不愁那十几万石生麦发霉了。孔明当即下令,三军如法炮制。并且分下一些食盐,供给士卒和面,使烙饼更可口。

这种烙饼,孔明为它取名“锅盔”。

三军将士立即忙了起来,就地找到民舍,有石磨就磨,无石磨就用石板碾压。不到半天功夫,陇中沟沟壑整,几十里方圆,都升起了缕缕炊烟。在阵阵的雨声中,炊烟水雾汇成一片,浓浓地弥漫在谷底山腰,把几万蜀军的行踪,包装得更加神秘莫测。

5

迎来喜雨,密切注视蜀军动向的司马懿,得知孔明退兵。立对张合、费曜、戴陵下令:

“全军出动,追杀蜀军,不要让诸葛亮跑了!"

三位将领看看满天大雨,又看看雨水淋淋的山山水水,都犹豫起来。这种天气出兵,不论是魏军蜀军,也不要说打仗,就是行军,不知道会有多艰难。

司马懿见他们不思出战,急忙解释。现在铁笼山一线,有郭淮、司马师、司马昭三路大军把魏廷、姜维、高翔牢牢牵制,蜀军被沾在那里动弹不得。这里的蜀军更不能让他跑了。

这场大雨,真是下得太及时了。蜀军断了后勤供应,又有刚到手的十几万石生麦之累,行动缓慢,军心不稳,正好可以把他们歼灭在卤城一带,活擒诸葛亮!

张合等人还在犹豫,探马来报,蜀军前军才到卤城,就停止前进。不知是在烘烤生麦,还是干别的什么?几十里内,到处生火冒烟,三万蜀军,忙得不亦乐乎。

司马懿断定,蜀军是在烘烤生麦。诸葛亮费尽心机才抢到手的十几万石麦子,岂肯让雨水淋坏,白白扔了。他们一定是在千方百计保麦子不坏。因为夏雨一来,后方供应困难,这十几万石麦子,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此时蜀军都在忙麦子的事,军不成军,阵不成阵,一盘散沙似的,魏军追杀过去,一定可获大胜。

张合、费曜、戴陵见大都督执意出兵,也不敢违令,只好整军冒雨出城,尾随蜀军而去。

孔明在卤城,得知魏军追来,大感意外。这种天气,这种地形,实不适合两军交战司马懿缠着不放,这是想把蜀军拖住,把蜀军困在这雨天雨地粮尽援绝的境地。

这老贼真像癞皮狗一般,你想找他决战,他偏不战,你不想战,他又追来缠住不放。把你缠得战不能战,退不能退,白费粮草干着急。

孔明想,趁他这次冒雨追来,一定要狠狠痛击,让他一辈子记住这次教训。

雨还是一阵又一阵下个不停,幸好那十几万石麦子,大部份经过加工,已经变成一串串的干饼背在士卒身上。三军已经不愁饿肚子了。听说司马懿追来了,一个个精神振作,争先恐后,纷纷请战,都想逮住这个老贼,以雪当年失街亭之耻。

孔明却不敢轻敌,他把马岱、王平、张翼请到中军帐,认真商讨

迎战之法。

三位大将一向敬佩丞相,都说但听丞相调遣,马上布阵迎敌,何必商议,浪费工夫。

孔明却不依,务必要他们说出各自的方略,让他听听。马岱、王平认为,司马懿不就是想把咱们拖住沾住吗?他来了,咱偏不迎战,只用几员猛将断后,仍然徐徐向武都退兵,看他敢不敢追!

孔明听了笑道,这不又是。.一个空城计吗?他司马懿中二回空城计,还能再中第三回吗?

张翼认为,司马懿老奸巨滑,且有张合、费曜、戴陵三位大将相助,来势凶猛。如果不给他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就会不停地追下去,破坏丞相的退兵计划。应该利用卤城的有利地形,在这里打一个伏击战。

孔明听了也笑道,司马懿生性狐疑,看到卤城地势对他不利,就不会不加思索,贸然进兵,中咱的埋伏。

三位大将听了丞相的疑问,都以为自己的方略还欠周全,就一齐向丞相请教,不知丞相有何高招。

孔明却连摇羽扇道,他能有什么高招。他不过是集思广益,择善而从,都是听了大家的高见,才有了自己的主意罢了。此时云收雨住,天渐放睛。孔明便邀三位大将一同出帐,登上城头,勘察卤城地势。

卤城夹在二座大山之中,实际上是一个关隘,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里如果留下五千人马,就能挡住司马懿的二万余大军。

“司马懿追到这里,如果发现卤城没有守军,他会怎么样?”孔明巡城环视一周后,便这样问。

“他恐怕不敢再追,他会在这里踌躇了好一阵,等摸清了卤城周围的情况,再决定进退!”马岱回答道。

“司马懿已经中过二次空城计,看到这阵势,一定大伤脑筋,不能贸然进兵。”王平也这样认为。

高翼却认为,司马懿到了这里,虽然会有犹豫,但他一定会挥师继续追下去。因为他中了二次空城计,张合、郭淮对他虽然口不敢言,心里难免有轻视之感。如果他再中一次空城计,就愧对三军了,所以他会不顾一切进兵。

孔明听了他们的不同见解,一个伏击司马懿的计划,就在心中形成。

他命令马岱,把那些还没有加工成干饼的生麦,沿路丢弃,并且要丢那些好的生麦,不能只是那些发霉的,一定要给魏军一个仓惶而逃的错觉。士卒身上的干饼,一块都不能丢掉,不能让魏军知道他们还有东西吃。

又令王平在卤城内藏好易燃的柴草,城门堆集大量滚木鹿寨,阻碍人马通行,故意留下破绽。

再令张翼在卤城两边山头,树满旗帜,给司马懿一个虚虚实实,难以捉摸的错觉。

此次方略,旨在消灭魏军的有生力量,特别是那个能识破丞相计谋的魏将张合,孔明特地画形图影,通告三军,但见此人,便用弓箭密射,不教此人逃生。

前哨回报魏军迫近,孔明便令三军悉数退出卤城,教马岱、王平、张翼藏军于二山之中。只等魏军进城,但听号令,只用火箭猛射,让那城内起火,断了魏军退路。此次务必将二万魏军,全歼在卤城境内。

司马懿率军追到卤城,只见卤城又是一座空城,立马停军,不敢前进。在心里骂道:诸葛匹夫,你也欺人太甚。中了一次你的空城计,你就三番两次,一用再用,羞辱于我,今日一定要破了你的诡计,以雪昔日之耻。

卤城确是一座空城,二面山上虽然插了许多旌旗,却也不见一个人影。只见城门大开,沿途扔下许多麦包和器械,城门口还横七竖八拦着许多檑木鹿寨。

司马懿拍马在城下转了几转,就心中有数。

“三军退回二十里,据险立营扎寨,让诸葛亮呆在那里,白等几天吧!”司马懿果断下令。

三大将听说退兵,都感意外,大都督恐怕是患了“恐空症”,一见空城就吓得要退兵。

司马懿见众将不动,就耐心解释道;

“诸葛亮这一次摆的阵势,看似空城计。其实是空中不空,他一定在卤城东西二面山上埋伏大军,等咱们进城挨打呢!现在咱们就在这里扎营,他不动,咱也不动,他一退兵,咱就追击,缠着他不放,看他怎么办。”

“大都督追而不战,想把蜀军拖得粮尽援绝,这办法虽是上策。但天下人会以为,明公不敢和诸葛亮交战!”张合婉转劝道。

“三军求战心切,全都憋着一股气。气可鼓不可泄,若是一直避而不战,恐怕于军不利,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费曜、戴陵也齐声劝道。

司马懿还是不听,不以为然道:

“人家要笑,就让他们笑吧!"

张合那里肯受如此屈辱,损他一世英名,就又向司马懿献计,说是眼前大势对魏军十分有利,蜀军已被分割成二块,而魏军集结在铁笼山一线,兵力集中,粮草充足,何不六军合兵一处,围歼蜀军一部,可获大胜。费曜、戴陵也都极力赞同,说大都督可以留在中路,与诸葛亮“磨菇”,他们挥师向铁笼山靠拢,寻机合兵歼敌。

言外之意,司马懿再不出战,他们就不听他的节制了。这使司马懿十分不安,张合、费曜、戴陵都是曹真旧部,本来就不太肯听他的将令。如果公开与他分军,他的大战略就不能实施,将给蜀军得到机会,变不利为有利,或回过头吃掉他,或轻松松退往武都。

为了不使三将闹别扭,司马懿只好令张合率一万军向祁山城南与郭淮会合,围歼那里的何平,以救贾嗣、魏平突围。

又令司马昭率部从铁笼山向卤城靠近,截断蜀军向武都的退路,呼应张合引去的一万军。

孔明率军在卤城二面山上等了一日一夜,不见司马懿进城。自知有变,正不知如何是好。杨仪来报,司马懿听张合之计,派军攻打祁山城南何平,又调司马昭的大军向卤城靠近,企图断我退兵之路。

孔明听了大惊,张合一到祁山,那边的阵势就会大变,急令马岱、王平、张翼收军,三军转头,速向铁笼山,同魏延、姜维、高翔会合。

司马懿万难料到,诸葛亮在粮断援绝的困境中,还敢向铁笼山进军。急令司马昭向他的大军靠扰,合兵尾追蜀军,紧紧咬住不放。

孔明军到铁笼山,就听包围祁山的吴班、张疑、吴懿告急:张合、郭淮已破祁山城南何平围军,祁山围解。张合、郭淮、贾嗣、魏平合兵,反率大军向铁笼山杀来。

孔明不加思索,就令马岱、王平、张翼迎敌。他们是疲惫之军,孔明只教他们立营扎寨,挡住北来之军,不可使其南下就成。

又教魏延、姜维、高翔截杀尾追而来的司马懿大军。他们乃久伏之军,以逸待劳,养精蓄锐十余日,早想大显身手大杀一场。

未等魏军立营,魏延、姜维、高翔率军旋风一般杀了过去。魏军立足未稳,且又连日追击,几百里长途跋涉,本就疲惫不堪,那经得魏延、姜维、高翔这三支生力军一阵冲杀,立即溃不成军,大败而退。

司马懿丢了三千兵马,急令扎寨,据险而守,不敢出战。张合、郭淮、司马师的兵马也被拒在上方谷,司马懿也令他们坚守不战,消耗蜀军粮秣,

现在的阵势反了过来,蜀军集结在一起,魏军反被切割成二块。魏军分别坚守在铁笼山以南和上方谷一带,却对蜀军形成包围之势。司马懿暗喜,蜀军困在铁笼山,眼下真真是粮断援绝,大破诸葛亮,指日可待。

转眼五月将过,天还是不见放晴。孔明望着时停时下的阵雨,心情十分沉重。朝廷喻旨退兵,李平转运粮草时断时续,八万大军仅靠那些干饼充饥。铁笼山南北都是魏兵,现在退兵也不是易事。

他感到奇怪,蜀军集结在铁笼山一线,已经占领渭南三县,正是东渡渭河,乘胜北伐的大好时机,朝廷为何下令退兵呢?而且五月将过,夏雨将要结束,粮草转运有木牛运载,未必十分困难。朝廷不加分析,就令退兵,实是糊涂。

但他不敢违逆圣意,自己越是位尊望隆,越是不能轻视朝廷的决定。

又是过了几日,连那些干饼也快吃光了。孔明只好把魏延、姜维、高翔、吴班四路将领请来,商议退兵之计。

四路将领都骂后主昏庸,现在退兵,又是前功尽弃。他们都主张不听退兵之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请丞相作主,东渡渭水,或许在关中就能得到粮草补给。

孔明不许,只令魏延继续攻打司马懿的营寨,高翔、吴班二路大军先向武都退兵,他和姜维亲自断后。

6

司马懿见魏延日日挑战,不停攻打他的营寨,就知诸葛亮要逃。他一面令费曜、戴陵、司马昭见机而动,一面令张合、郭淮、司马师的大军出击,务必牢牢咬住蜀军,不让逃脱。

张合得令,率先出兵,紧紧缠着蜀军不放,你退二十里,我追二十里,你扎营不动,我也立寨不动,使蜀军退也不得,战也不得。

孔明率姜维、马岱退到木门山谷,就对二将道:

“此地正好,水的源头在南山,北流入籍水,北低南高,正是据高临下,迎头痛击魏军的好战场,吾料张合的大限到了。”

当即令姜维、马岱分军东西二山,据高埋伏,众军备足檑石弓箭,只等魏军到来。

张合、郭淮、司马师率大军出了上方谷,追到木门,忽然不见蜀军去向。

郭淮一见木门南高北低,水是逆流的地势,就道此处易守难攻,于我不利,蜀军必在高处埋伏。

张合却以为蜀军粮尽而退,大军断不敢在木门久留。高处纵有埋伏,也是小股蜀军的疑兵之计,企图阻我追击,万不可犹豫,让诸葛亮跑了。

司马师也认为,诸葛亮穷途末路,他就故支重演,又来一个空城计,企图把咱们吓住,这次千万不可上当。

郭淮虽存疑虑,但也怕贻误战机,让蜀军逃去,就不敢坚持已见。

三将达成共识,就下令进兵。为防蜀军伏击,兵分三路,成品字形,一路在前,一路在左,一路在右,交替而进。

张合率军在前,一马当先,披坚执锐,勇往直前,全不把蜀军放在眼里。

木门谷此时虽然不下雨,但是谷底全部淹没在滚滚山洪之中,只能在陡斜的山坡上行进。斜坡经过践踏,已成泥泞,不时有人马滑下谷底。张合不许停止前进,只催快追。

迎面又是一座小山,张合挥鞭一指下令:

“抢占了那座山头,蜀军纵有埋伏,也奈何不得咱们了!"

魏军听令,不顾一切朝那山头奔去。

忽然一声炮响,东西。...面山上旗号齐立,东有姜维、西有王平,只听众军齐喊:

“张合快降,可免一死。”

张合大怒,命令郭淮、司马师分别攻打二山,自己率军向前,抢占山头。

顿时,山上蜀军万箭齐发,檑木滚石如雨而下,好在魏军早有防备,纷纷躲避,但也死伤不少。

蜀军却不敢下山短兵相接,只在山上呐喊放箭。众将料蜀军兵少,不敢下山交战,就不攻山,只且战且进,只望迅速越过木门谷。

张合带头冲出狭谷,刚到小山之前,这才喘了一口气。他正要下令攻山,忽听又是一声炮响,小山头上出现数不清的蜀兵,一个个箭在弦上,引而不发。只见孔明坐在小车上,羽扇一指,大声笑道:

“汝已中计,何不快降?"

”蜀军粮尽援绝,陷我包围之中,应该投降的是先生,何必垂死挣扎:“张合立马横枪,面无惧色,反而大声劝降。

”吾知你是将才,算你已久。今中吾计,若不弃暗投明,教你悔之莫及。“孔明见其张狂,又大声劝道。

”我也知先生高明,正苦不能当面领教,今日狭路相逢,正是棋逢对手,一比高低。“张合岂肯服输,挥枪挑战。

说罢就令魏军攻山,孔明见其全无降意,便令放箭。

张合早有防备,士卒们一身盔甲严密,又执盾牌保护,不怕密箭射来。他自己除了盔甲护身,又舞银枪拨箭,分毫伤他不得。

小山头地势平缓,檑木滚石也派不上用场,蜀军猛射一阵密箭,还是不能挡住魏军攻势。

由于山地不便行马,张合干脆下地步行,挥枪舞剑,一步一步向孔明迫近。

孔明却不后撤,拈须一笑,对关兴、张苞道:

”你们一向都是好箭法,今日正派用场。看准机会,朝张合的膝盖射去,定教他丧命!"

关兴、张苞领命,引弓望着张合瞄准。趁张合抬腿向前之机,那护膝铠甲张开一个大口,二将一时放箭。

张合只知挥枪舞剑护着自己的头部,哪知二箭齐射他的膝盖,顿时应声倒地,一支射碎他的膝盖骨,一支射透他的关节,血流如注,痛得他抱脚痛叫。

魏将赶紧把他救下山去。孔明见机,羽扇一挥,命令蜀军全部出击。一霎时,蜀军如猛虎下山,三面齐出,冲杀魏军。

魏军伤了主将,又处在不利地势,立即溃不成军,没命的向山下飞逃。

不料退路又被姜维、马岱用檑木滚石堵塞,人马互相拥挤,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郭淮、司马师好不容易救下张合,率残军退出二十里,才稳住阵脚。赶紧立营扎寨,只令众军坚守,再也不敢追击。

是夜,张合昏迷不醒,郭淮、司马师千方百计救治,但因流血过多,不治身亡。

孔明击溃了魏军,次日又知张合身亡,料魏军不敢追击。就令姜维、王平率军,徐徐退向铁笼山,与魏延、马岱会合。

就在司马懿营寨之前,不慌不忙退向武都,班师返回汉中。司马懿折了大将张合,又见蜀军锐气还盛,知不可挡,也只好顺水推舟,让蜀军退去,却向朝廷报捷,蜀军被他全部赶回汉中。

7

李严改名李平之后,就觉事事不顺心,运气一日不如一日。先是大军进展神速,使他运粮的路程越来越远,魏军不时又在途中劫粮,能够把粮草送到大营,真是历尽千辛万苦。

一到五月,想不到陇中也像江南一样下起梅雨,时雨时晴,一月有余。沿途道路多有毁坏,木牛日行二十里,外加修路,把粮草送到百里之外的铁笼山,真是难上加难,

督运岑述是个很能干的人,每一次运粮归来,都连呼艰难,叫苦不迭。

一次粮草才出武都,就遇魏兵,士卒们不是战死,就是逃散。魏军弄不动木牛,就把几十匹木牛全部翻进山沟,摔得粉碎,眼睁睁看运出百里的粮谷付之东流。

战事一拖就是三月,南郑屯积的粮草告馨,又须从蜀中转运。征粮之难,李平深知。路途千里,又加蜀道之难,运一批粮草到军中,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岑述百倍努力,还是不能满足军中之需。丞相不时催粮,李平急得如火煎心,只得终日大骂众将无能。

参军狐忠、督军成藩挨骂之后提议,何不如实禀告转运之难,请丞相暂且罢兵。

李平不听。丞相的八万大军在铁笼山冒雨浴血苦战,尚且不畏艰难,毫无退兵之意。他的二万人马运粮,还保障不了供应,岂不是笑话,他李平开这个口,将永远被丞相看轻。

参军狐忠、督军成藩,知李平是畏丞相之威,便又提议,转运确实困难,再作百倍努力,还是不能保障军中之需。长久下去,大军缺粮,不但北伐不能成功,恐怕粮尽援绝,还有被魏军围歼的危险。李都护不便出面劝丞相罢兵,何不上表向朝廷裹报实情,请皇上下旨退兵。

这种做法更不可取。后主刘禅一向听从丞相之言,此时丞相不言退兵,无论什么人请示退兵,他都不敢旨准。而且这种话更不能由他李平说,他不能在后主面前,表现如此无能,连做一个后方督运粮草的主管都不顶用。

又是过了几日,督运岑述来报,道路已被雨水彻底毁坏,木牛运粮已行不通。士卒们冒雨背粮而进,又被魏兵劫杀,无一袋粮食能送达铁笼山大营。

李平大惊,屈指一算,铁笼山大军已经二十余日未得补给,大军恐怕早已断粮。

狐忠、成藩急中生计:军中断粮,造成大败,那是满门抄斩之罪。与其如此,不如冒死假旨骗丞相退兵,也保八万大军平安返回汉中,免却大家满门之祸。

李平听了更惊,沉思片刻,别无良策,就对二人说道:

“事到如今,为国家计,也只好如此了。你们先去喻示皇上退兵的旨意,我即上表禀奏皇上,请朝廷下旨退兵。”

二人听令去后,李平赶紧提笔就要修表。

可是笔悬在手,却难下笔。骗丞相退兵,乃是假旨之罪,也是斩不可赦。现在上表申说情由又有什么用呢?他就是有生花妙笔也难卸假旨之罪!

李平不由得呆住,那悬笔的手僵在那里,任凭那浓浓的墨汁,从笔端滴落在雪白的绢布上,墨星四溅,黑了一片。

那黑迹又像是一片血迹,被杀头的人,就是这样血迹四溅,染红了裹尸的白绫。

“狐忠、成藩误我。.....”李平不禁失声痛叫。

这一夜他坐立不安,双眼急得通红,苦苦思索,如何才能熬过眼前这一关。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关,每一次都是危在旦夕,刀横脖子上,但都被他闯了过去。他相信这一次也还有救,一定有办法。

他想狐忠、成藩见了丞相,一定会说是他李平命令他们传达圣谕的。这样狐忠、成藩就是他最致命的人证。但是他也不能把他们二人灭口了,为自己解脱罪证,那样就太阴毒了。人太阴毒,还是要遭报应。何况他们二人也是为大家免遭灭门之祸,才出此下策。应该让他们逃得远远的,逃到丞相找不到的地方,这样大家就都有救了。

可是丞相擅自退兵,劳师动众,无功而返,也要受到朝廷惩罚。第一次出祁山,丞相就是因为北伐失利,自贬三级。

他想他也不能只顾保全自己,害了丞相,忍心看人家无辜受罚。

凭心而论,丞相除了好战,其它的行为都令他敬佩。就是好战这么一点,也是出于公心。他早就对丞相消除了猜疑,丞相对他确是一片真诚,他应该将心比心,不能以怨报德。这就更把他难住了,既不能伤害同谋者,也不能使丞相背黑锅,这怎么办呢?

这一夜,他竟然愁白了须发,到天亮时还是无计可施。丞相马上就要回到汉中,他一回来,一定就会有许多疑问。朝廷也是要查明丞相退兵原因,现在没有应对措施,就难蒙混过关。

他想自己死了,倒也罢了,一辈子总是战战兢兢做人,活着也难受。

只是他的儿子李丰令人牵挂,儿子虽然不太肯听他的话,可是儿子是好儿子,年纪轻轻,前程无量。如果被他连累丢了脑袋,实是于心不忍。

他想已经骗了丞相一次,不如再骗皇上一次,说是司马懿坚守不战,丞相假装撤退,打算把敌人引诱出来交战。这样朝廷就不会来问退兵的原因,丞相也就不会背黑锅了。

他以为骗一次是死,骗二次也是死,如果能蒙混过关,大家平安无事,那就值得。

思谋既定,他就赶紧修表,依计而行。

孔明回到汉中,李平赶紧迎出几十里外等候,不等丞相发问,他先故作惊讶问道:

“军粮充足,丞相为什么退兵了?"

孔明听了一怔,就叫杨仪快把狐忠、成藩二人传来,杨仪找了许久,却没人知道他们的去向。

”狐忠、成藩没把粮草运到丞相大营?“李平心中有数,故意疑问。

孔明没有回答,只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定定地望着李平,半天说不出话来。

李平故作惊慌,急忙把督运岑进唤来,连责其监督不力,误了大事。并且下令,立斩不饶。

”罢了,找到狐忠、成藩再说吧!“孔明这才挥扇一叹,制止道。几天过后,狐忠、成藩未能找到,也未见朝廷来使查问丞相退兵的事。李平心中暗喜,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五块五毛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