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这占城稻真的如曹爽所说,具备各种各样的优点,应该早就在国内大面积种植才是,但为何他们此前从未有所耳闻?
"先生,倘若这占城稻真的如此神奇,为何前宋和前元均是没有予以重视?
"
很快,牢房中的朱棣便代替朱元璋和傅友德等人,问出了其心中所想。
"没有予以重视?
"
伸手自托盘中拿起一张已是有些发凉的春卷,曹爽神色复杂的嘲弄道:
"前宋真宗闻听占城稻神奇,不仅第一时间命令福建和两浙地区耕种,更是亲自在皇宫中播种示范。
"
"靠着这占城稻,彼时隶属于山东路的汝州迅速缓解了连年旱灾带来的粮食减产。
"
"殿下不妨好好想想,前宋偏于一隅,但巅峰时期的人口却高达一亿,远胜过疆域广袤的盛唐。
"
"这其中,难道没有占城稻的功劳吗?
"
嘶。
待到曹爽将话说完,牢房内外数人均是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脸上露出了些许惊骇之色,再也不复刚刚的淡然从容。
对于驱逐鞑虏,恢复汉人山河的洪武大帝朱元璋而言,他对于数百年来一直偏安一隅的
"弱宋
"一直颇为不屑,每每衡量大明文治武功的时候,也是和强汉盛唐做比较。
但此时闻听曹爽的分析,他方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原来早在数百年前的前宋,人口便达到了一亿之多?
如此说来,这占城稻岂不是居功甚伟?
"待会回宫之后,即刻命人寻些占城稻来,咱要亲自瞧瞧。
"
顾不得消化心目中的震惊,朱元璋便是扭头朝着身旁早已目瞪口呆的朴仁猛吩咐道,语气很是急切。
大明都开国二十余年了,为何从未有人向他提及这活人无数的占城稻?
"先生的意思是,这占城稻早在前宋的时候,便被广泛播种,但为何未能延续至今?
"
很快,朱棣又抛出了一个新的疑问,令朱元璋连连颔首,目光中夹杂着一抹欣慰。
他的这个傻儿子,居然会举一反三了?
"燕王殿下问的好,这占城稻虽是高产,但其口感却不如我国的传统粟米。
"
"百姓们的耕种意愿不强。
"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与前宋朝廷自身有关!
"
说到最后,曹爽不自觉提高了声音,脸上的复杂之色更甚。
"敢问先生,此话怎样?
"
闻听这占城稻未能大肆播种至今的背后还存在着朝廷的原因,朱棣脸上顿时流露出一抹惊忧。
即便终日醉心行伍,不喜欢舞文弄墨,但也知晓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的道理。
"很简单,前宋朝廷孱弱不堪!
"
"开国不过百余年,便被金兵南下,遭遇靖康之耻,突如其来的战火迅速摧残了欣欣向荣的农业生产。
"
"宋室南迁之后,为了供养前线大军,不得不巧设名目,征收各种各样的赋税,而占城稻因其充盈的产量,导致经济价值低下,无法满足宋人百姓的生活需求。
"
"种种因素之下,这占城稻便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幽静的牢房中,曹爽的话语犹如电光乍现的惊雷,将朱元璋等人的面容映衬的隐晦不定。
五块五毛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