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汉中、渭河平原等河流众多、土地肥沃的地区,甚至吸引了许多来自贫瘠地区的平民。
然而,湖广、诃南、姜苏等人口密集的省份则面临难题。
尽管已经进行了近十年的移民工作,但这些地区依旧是人多地少,长江以南的省份更是如此。
在没有铁路,仅依靠风帆船的时代,即使有意,一年移民一百五十万人已是帝国的极限。
幸运的是,朱樉经验丰富,实际上帝国并不缺乏粮食,随着玉米、番薯的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还有所增加。
尤其是东南亚的垦殖速度加快,尽管那里三季水稻的口感不佳,但对于刚刚摆脱饥饿的平民来说,他们并不在意这些,只希望能尽可能多地积累粮食。
移民速度并不快,但帝国国库相对充裕,毕竟有整个U国和银度、奥斯曼的支持。
夏国帝国在成立之初的五年内,开始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建设,除了道路,两河两江工程是重点。
黄河、淮河、长江、汉江,这四条河流是夏国境内最重要的。
随着道路和河流整治工程的启动,帝国境内的富裕人口在重新分配土地之前,成为了工人。
而日益发展的工商业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帝国在混乱中平稳度过了前五年。
这五年,也是许多曾经的知识分子进入学院深造的良机。
朱樉对自己的认识非常清晰,他不是处理政务的料,建国初期,他主要关注军队建设,领导资政局监督组织工作,重点推进司法建设。
帝国的高级官员们经常感叹他们很难见到皇帝,因为朱樉要么就带着随从四处监督各级法院的建设和案件审理工作。
他还将自己的侍从室分成若干小组,并冠以巡回法庭的名号,监督各地的司法工作。
随着他不断的重视,帝国法学院成为了学子们向往的地方,至少能不时见到皇帝,更不用说朱樉还担任着荣誉院长的职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大学的人文学科依旧扎根于台碑,而华夏大学台碑学院最终成为了人文学科的领军学府。经过五年的演变,原本身兼数职的差役迅速分化,警政机构也独立出来。朱樉并未强行干预,而是在国家建立之初并未强制设立特定部门,而是根据实际政务需求逐步构建机构。
五年的时间里,土地被大量分配,为了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帝国尽量按照两个壮劳力能够耕作的最大范围分配土地,并确立了土地所有权。朱樉与顾问们就地方资政局的建立进行了深思熟虑,基本原则还是纳税和有文化。由于帝国土地充足,而内陆地区受过教育的几乎全是士绅家族,他们却因国家初建和劳动力流失而没有纳税记录。
最终,张瑞图和洪辰仇等几位阁臣提出,用捐献土地代替纳税以获得资议员资格。内阁的这项提案在资政总局几乎全票通过,并迅速实施。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华夏人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通过捐献土地就能参与政治,这一政策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泛响应。
前往美洲的前往美洲,想要成为地主的去了银度,帝国内部能够参与政治的资议员数量远远超过了大明的官员。并非所有人都渴望成为官员以施展抱负,但能够对官员或政策施加影响却是所有华夏读书人所乐见的。
五块五毛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