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1章 起步非常顺利(1 / 2)

U国的科学虽然已处于大爆发的前夜,但与夏国相似,科学知识只在特定的圈子内传播。

这些科学家大多数出身贵族、教士或富裕家庭,像牛爵士那样出身贫寒的天才极为罕见。而此时U国被后世誉为大科学家的学者们大多默默无闻,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广泛的传播手段。因此,尽管笛卡尔在小圈子内已有一定的名声,但为了更好地游历并与更多的学者交流,他年轻时还加入了河蓝的军队,担任首领。这表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夏国学者的见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通用的。

出生于法国的笛卡尔当时正在河蓝旅居,年仅三十六岁,正值科研工作者的黄金时期。此时的他已经发表了重要的论著《指导哲理之原则》,而他的出版商则是联盟在河蓝设立的印刷厂。当时的U国与大明相似,想要出版论著并非易事,即使是小贵族出身的笛卡尔也难以承担出版论著的费用。这也导致当时U国许多科学家的论述只能在小圈子内传播,很难被其他学者所了解。

在另一个时空中,笛卡尔和费马都在数学领域进行类似的研究,但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也无法交流。而哥白尼、伽利略等大科学家之所以能在U国声名显赫,也是因为他们与教皇或教宗有着深厚的私人友谊。伽利略更是前任教皇的密友。十七世纪的科学家在当时大多默默无闻,笛卡尔也是如此。

在U国,拉丁语被誉为“科学界的通用语言”,然而,东方的商人鲜有精通此语者,导致夏国在拉丁语教育上几乎一片空白。直至林风与谢家赞赴U国深造,方开始有意引进精通拉丁语的教士,来夏国传授拉丁文与拉丁语。然而,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尚不足以培养出精通拉丁语的学子。

夏国联盟内部的学者遵循后世出版规则已逾四五年,其中,徐霞客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仅凭《徐霞客游记》的出版发行,便已成为巨富,而联盟亦全力资助其进行科学考察。如今,《徐霞客游记》已非单纯的游记,而是成为了大明与联盟最畅销的科普读物。

在U国建立印刷厂、出版社,耗费了巨大的资源,这并非财力问题,而是科学发展对神学的冲击。当时U国的出版、发行权几乎被教宗所掌控,学者若想公开发表论述,必须经过教宗的审核。伽利略因未遵循当代教皇之意修改自己的论著,而遭教会审判并软禁。尽管伽利略尚未与教廷彻底决裂,但朱樉显然低估了他对宗教的虔诚。驻欧使团曾多次努力将其带回夏国,均以失败告终,此次终于有了笛卡尔的加盟。

朱樉深知自己的知识过于零散,不成体系,因为他离开学校已久。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领域,几何已忘,代数亦几乎忘光。而笛卡尔正是夏国急需的学者,他在哲学、数学、物理学方面皆为开宗立派的大师级科学家。得益于多年的培养,即便朱樉的知识储备碎片化,联盟中亦涌现出十余位在数理化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才俊。

幸运的是,笛卡尔对河蓝语极为精通,否则双方难以进行正常的学术探讨。至此,朱樉心中终于轻松了一些,因为他已无法参与讨论,甚至有些听不懂十余人关于数学的探讨。不得不说,这正是他最为欣慰的时刻。

攻占东南亚、探索西洲、美州,乃至大明,这些成就对他而言,已无法带来足够的满足感。因为不知何时,这些地方会发生他无法预料的事情。唯有科学,唯有真正推动夏国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前进,才是他认为的正确道路。这个时代正处于现代科学大爆发的前夜,无数的发现、发明正等待着学者们去探索。而这些发现、发明,不仅能为学者带来巨大的名誉,还能带来丰厚的财富。

人生在世,大多数人渴望在人间留下痕迹,古时儒家思想亦以名声、财富两大永恒主题激励着贫寒学子不断求知。

对于朱樉而言,他无法构思出更巧妙的策略来激励人们投身科学研究,只能依靠名声、财富这样的途径来吸引大众。

在联盟中,那些专注于应用科学的学子们毕业后多数都积累了财富,因为在这个时期,应用领域的改革机会实在繁多。

而那些投身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们也不乏荣耀,夏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赋予了他们荣誉,联盟的资助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厚的待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五块五毛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