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3章 他实在是不记得(2 / 2)

他们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慷慨的恩人,愿意带领他们南下寻找生计,但是朝廷的前漕运总督杨一鹏却阻止他们追求幸福,这才被迫如此。

现在朱樉派遣大军前来攻击,反正已经没有退路,叛乱首领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声称漕运衙门的官员、槐安府的官员以及全城的士绅都被他们带到南城。

如果钱总督不撤军,他们就会先杀掉这些人作为。

在槐安府,一个繁华之地,曾与苏杭齐名,民安物阜。然而,流民的到来虽偶有波折,却也给城中的权贵们带来了利益。想想看,每年数十万的过客,他们的饮食起居,需要花费多少银两?不仅是权贵,就连普通百姓,砍一捆柴火去卖,也能换得几文钱。因此,当有人开始责骂时,众人心中积压的不满也随之爆发,纷纷指责杨一鹏。

在这股愤怒的浪潮中,钱大人终于发声,表示如果流寇有所顾忌,他愿意亲自上城担保,但前提是流寇必须先释放城中的官员。槐安知府似乎突然醒悟,坚决要求留在城中,山阳县令也请求留下以安抚民心。钱大人见到这一幕,不禁感叹两位官员的品行,按照大明的法律,他们失守城池本应受死,但他们的“演技”和智慧如此出众,确实值得保护。

正月二十三日,朝廷接到漕督的紧急报告,二十多位官员联名控告杨一鹏贪污受贿,逼迫流民造反,导致槐安的官员和百姓遭受苦难。新任漕运总督得知杨一鹏的罪行后,单枪匹马来到槐安城下劝降流寇。流寇的军队感念漕督的恩情,愿意投降,但漕督不允许,坚持要向皇帝求得赦免文书,才肯接受投降。

这样的好事,谁会不同意?责任,杨一鹏全担了,不用打仗就意味着朝廷不用拨发军饷,流民自然由漕督钱嘉应设法安抚。谁惹的祸,谁解决,这一直是大明的优良传统。你想安抚流民,那就要安抚好,解决问题的功劳未必有,但解决不好,罪名一定是逃不掉的。

皇帝也很高兴,如果文臣都有这样的胆识和手段,天下的流贼何愁不平?这是一出完美的戏!

朱樉为联盟制定的军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要围绕有大明宗室城池的区域展开。原因很简单,只要剥夺了宗室的土地,再加上移民政策,本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基本都能解决。

目前联盟在军事上的问题很简单,山陕军团需要攻破有宗室盘踞的城池,然后连成一片。杉西方面目前的进展稍慢,汉中、希安是两个重要的地方,讪习方面则相对简单,大同暂时不动,但太原是需要尽快拿下的地方。

看到明廷的邸报,明末最著名的三个人物已经登场两个,洪承畴已经身居高位,卢象升也终于独掌一方,只是孙传庭在哪里,他实在是不记得。

对于夏国来说,解决大明在军事上根本不是问题,主要还是政治和民生方面。经过十年,除了漳泉、苔湾,现在闵月讲者已经遍布新式学校,南直隶因为经济发达,新式学校更受欢迎。朱樉根本没有完全废除儒学的打算,一千多年来儒学已经渗入了夏国人的骨血之中,要硬生生的剥离根本不可能。

然而,他并不忧虑儒学会继续占据思想的高地,因为这是潮流所向,而且儒者也并非停滞不前之辈。

历经千载,儒学何以能在华夏独树一帜?并非因其如何卓越,而在于其灵活变通,一代又一代的儒者总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不断寻求变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五块五毛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