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块五毛小说网>穿越小说>武英殿> 第44章 亦失哈宣谕奴儿干 白老人献计会通河(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章 亦失哈宣谕奴儿干 白老人献计会通河(3)(1 / 1)

两、三天的光景里,各种各样的衣物小山一样堆进了奴儿干卫的公务大帐里。把剌答哈高兴得合不拢嘴,学着汉人的样子一个劲道谢、作揖。亦失哈等几人走了进来,抬来了几个箱子,把剌答哈忙上前迎接。亦失哈开着玩笑:“除了钦差大印、品官的服饰,能留的都给你留下,这也是皇上的意思,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皇上、忘了朝廷!”王肇舟忙翻译给他。

把剌答哈腾地跪下,咕哝了一阵,亦失哈虽是听的懂,王肇舟还是译给了康旺。大致意思是皇恩浩荡,百无一报,愿将一片丹心化作清风,永随皇上。亦失哈伸伸手,王肇舟忙上前将他扶起。亦失哈接着说:“我们土人虽不知什么忠孝仁义,但最懂知恩图报、善待来人了。如果有谁迷失在雪域密林中,饥肠辘辘、百无一应时,一座密封的小木屋也许会突然出现,里面便有小半袋食粮,那便是曾路过这里的人为后人备下的。”

“土人性情狂暴,但心地善良,”他的眼前忽然闪现了灵谷寺佛祖释迦摩尼的坐像,那是一方普度众生的大善之所,若是人人心中有佛,会是一个这样的境况吗?一个新的想法瞬间生成,“若是皈依了佛教,那打打杀杀的野性也会去了不少,部族间和睦相处,皇上岂不是更可以安枕了?康同知也会少了许多事。所以我想在奴儿干建一座佛家的寺院,不知几位意下如何?”

很突然的话题,大家一时寂寞无声,想不好该怎样回答,本来很融洽的场面便有些尴尬。好一会儿,康旺说:“公公此乃大善之举,是天大的好事,不过,要建寺庙就要兴工程,那工程可比都司衙门的修缮要大多了,我们手头……”

“哈、哈、哈,”亦失哈大笑起来,“我就知康帅已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了,这个不用你操心,我身上还带了五百多两散碎银子,也给你留下,先支起摊子,回京之后我再在女真族的官员中募集一些;禀明皇上,若能从户部支取些,也就够了,此等善事相信皇上会同意的。我虑着,既在边疆建寺,就要有个身居庙堂的忧虑,所以,这寺名我都想好了,就叫它永宁寺,寓意边陲永久安宁,皇上能不高兴吗?”一席话,说得大家又兴奋起来。康旺原只是个边境的卫官,初听被拔擢到奴儿干任职,心下虽是欢喜,但一提到由皇上身边的宦官宣旨,心中就拧了个疙瘩,认识几个字,早听说过历代宦官为害朝政之事,对宦官、包括郑和都没有一点好印象。然而,从辽阳接触亦失哈到今天修衙建府、赠送衣物、筹建永宁寺,哪一件,亦失哈都想在了他的前面,哪一件都是实实在在地为他这个新上任的长官在铺路。由此,他对宦官、对亦失哈、乃至对郑和的看法一下子全都改变了。皇上英明,他所拔擢的官员大都也是敢于和善于任事的。他又联想到了自己,辽东守边近二十年,若无贤人相荐,今日又怎能在边疆大展宏图?惟有把这边陲治理得安安静静,让朝廷放一百个心,才不会愧对皇上、愧对举荐者!像饮了一杯温热的醇酒,热乎乎从喉管滑向胃里,热力四散,周身温暖,进而,浑身的热血在那一瞬沸腾,发出一路的欢歌。

“永宁寺,永宁寺,再贴切不过!”康旺情不自禁,“祈我边陲永宁,愿我边陲永宁,保我边陲永宁,就按钦差大人所言,和都司衙门一起,近日就开工修缮和建设,待公公明年或后年再来的时候,完整的都司衙门和庄严的永宁寺就是给公公、给朝廷的一个献礼。”

外面,不知什么时候又聚集了很多人,一阵欢快的鼓笛之声淹没了他们的谈话,把剌答哈只能断断续续听一些翻译过来的话,也大致明白了什么意思,早等得不耐烦,待康旺言毕,便把几人推到帐外,推进了狂欢的人群中。原来,是人们看到了大明使臣和都司官员的善举,又自发地聚集起来,感谢皇上的恩德,庆贺这亘古未有的大喜事。

自汶上县衙往东北方向走上十几里就是彩山。马随人愿,小半个时辰,宋礼、史诚祖就到了。冬麦已一尺多高,千里原野绿油油一片,煞是好看。由官道下到田间小路,打听了两个人,问到白英及所在,真是无人不晓,所以,他们很顺利地就到了白英的房前。

院落不大,半人多高齐整的树枝把五间泥墙草顶的房子围在当中,柴门敞开着,屋里不时传出轻轻的说话声。史诚祖打发一个差役前去通禀,屋里很快走出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者,见了宋礼等人纳头便拜道:“草民白英不知列位大人驾到,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宋某是来求贤的,安敢受此大礼?”宋礼紧走几步将白英扶起。白英起来将客人让进屋里,分宾主落座。女眷们已避到旁屋,白英的儿子白河为来宾和父亲奉上茶盏,就到外面招待差役们。

“朝廷正在疏浚会通河和黄河,想必你也听说了,”寒暄之后,史诚祖开门见山,“宋大人来山东数月,餐风宿露,筚路蓝缕,走遍了济宁、临清间的山山水水,既看地势,又访求贤人,为会通河修浚找寻出路,解决冬春之际运河水源不足问题。堽城坝虽已着人修缮,也只是权宜之计,总想着能有个好法子一蹴而就,使朝廷不再为本段河道乏水犯难。这不,听说你于此很有造诣,就备了礼物登门。”

说罢,吆喝了一声,礼物便抬进不大的屋里,堆了满满一屋子。白英站起来,又一揖到地,哽咽道:“草民何德何能,蒙大人如此厚爱?就是粉身碎骨,也难报大人三春之晖。”

史诚祖也站起来,老熟人一样拽拽白英的衣袖:“越发客套了,连宋大人的正事是不是都要客套进去?快坐下,有什么建树敬请陈述,会通、黄河加堽城坝,几十万民丁在工地,宋大人心里像着了火,可没心思跟你扯闲。”

宋礼向史诚祖摆了摆手,示意他安静下来,便把目光望定白英。好一会儿,白英才淡淡说道:“草民祖籍山西,来山东不过几十年,哪有什么建树?只是自幼对山川地理有所钟爱,一些心得罢了,恐怕与大人的治河方略相去甚远,白某本人无足轻重,耽误了朝廷大计怕是吃罪不起啊!”

宋礼点头表示理解。一个乡里的“老人”,调解些邻里纠纷,是个半民半官的角色,于官不入流,于民又略高一点,平日里打交道的只是些平头百姓,突然有个朝廷二品大员要寻什么治河大计,有些顾虑在所难免,就鼓励道:“我宋某来山东几个月,访问过几十人,大家各陈己见,畅所欲言,于治河有益者,我则汲取,无关紧要者,得过且过,治河成功与否,都是我老宋的主意,与旁人有什么相干?是非曲直,敬请和盘托出,宋某于此百听不厌。”

“宋大人这样真诚,草民还有什么话说?”白英欠欠身,略显浑浊的双眼一瞬就明亮碧澈了,瘦削的、微微发红的脸颊衬得鼻梁更加突兀,山羊胡抖了抖,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和力量涌遍全身。十几年了,空有一腔报国之心,看着本该顺畅的会通河因淤塞而芳草萋萋心里就痛,今天,朝廷二品大员登门造访,征询治河方略,古来没有。他要把十几年想说无处说、想干无法干的大事一股脑道出来。

元末战乱,山东等地屡遭战火洗劫,人口锐减,赤地千里。洪武初年,太祖迁江南富户于南京,迁山西等省百姓于北平、山东等地,十几岁的白英便跟随父母,来到汶上,在彩山一住就是几十年。家境虽不富裕,但祖父、父亲粗通文墨,也受了一些熏陶,又先后在洪洞、汶上读了几年县学,于《四书》《五经》了无兴致,反倒对山川地理、历朝历代治水掌故烂熟于心,便断了科举的念头,随父兄一起以务农为生。闲暇之时或读书或在汶上、泗水、大运河上游历,四十多岁以后,心中便有了一套独特的治水办法,闲聊时也曾向身边的人说起,传来传去,他的治水名气也就传到了汶上县衙。黄河泛滥,会通被淤,运河水源不济,他都一一看在眼里,却苦于无缘陈述。

朝廷遣大臣来山东治河,他听说了,但自己一个乡人,和知县都说不上话,何况是朝廷大员?几次跃跃欲试又几次沉下心来。那么多人向宋大人献计,自己也去了,会不会也被人当成是“献媚”?好主意也未必受重视。如果,哪怕是知县大人登门,自己的想法也会一五一十地奉献给朝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孟之学学得不好,但这句话却深深印在记忆中。

意料之外,宋大人今日登门了,冥冥之中的期盼如愿以偿。他心中十二分的感动,却又不敢造次,谨慎惯了,只得一点点试探着前行。朝廷采不采纳先不说,憋了十几年的话终于可以倾诉了。他抬起头,像是冰冷了多少年的河流终于解冻一样,明月松间,水声潺潺,他口中吐出的仿佛也不是话了,而是淤积了多年的潮水。

“元代新修会通河和通惠河,想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他的声音有些颤抖,“在宁阳建堽城坝,借水汶、泗的做法着实不错,但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注意或是疏忽了。汶水、泗水由运河南下济宁以南,而会通必经的南旺因地势较高,冬春严重缺水,所以,大运河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故元代还是以海运为主。”白英渐渐平静下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五块五毛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