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要素禀赋之一是资源丰富,美国的要素禀赋之一是一二战形成的资本集中转移至美国。
这两个国家的禀赋都可以支撑他们进行规模庞大的投资,获得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进而形成武力强大的霸权。
而当时的中国虽然也在国土层面拥有不输美苏两国的禀赋,但是自然资源还没有丰富到靠出口就能积累到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中国又经历了百年屈辱,基础科技、工业、武力等方面的禀赋也明显不如美苏。
中国在当时最明显的禀赋就是人口。
1976年中国人口为9.37亿,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约为41亿,单单一个中国的人口就占了世界人口的22.6%。
最适合中国当时要素禀赋的发展路子,就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和农业。
因为人口多,劳动力就便宜,成本就比别的国家小,产品出口时就更有价格优势。
虽然技术简单,有人就能制造,没有技术壁垒注定了利润很低,但因为这是中国远胜他国的要素禀赋,它具有成本壁垒,在还没有进入高度自动化前,这个钱只要中国肯赚,就没有国家能比中国更有竞争力。
靠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和农业创造的收益,逐渐积累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和基础,就是中国最平稳的工业化道路。
但是计划经济时期为求赶超的中国颠倒了这个顺序,选择先发展工业,再靠工业产出反哺农业。
当时有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中国选择走这条看上去更快的发展道路也不难理解。
可是后来苏联断了援助,先工业后民生,违背国家要素禀赋的发展结构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国家要大规模发展钢铁冶炼,但因为缺乏配套的工业或工业还不够成熟,那就必须要靠人力去替代机械,生产成本就会非常巨大,效率也会非常低下。
如果在自由市场的经济体制下,这样的企业没有市场竞争力,就必然无法生存下去。
但是在计划经济扶持下,国家会赋予国营企业垄断地位,会靠计划调控降低生产原材料的价格、运输价格、工人工资,同时提高产品价格、拉高企业收益。
也就是靠国家的保护和扶持,让这些企业能够活下来,甚至保持高利润。
但是这种高利润本质上是国家赋予的力量,而不是企业的自有能力,企业一旦脱离国家就依然不具备自生能力。
而国家实现这种对企业扶持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农业的剩余价值被攫取了太多太多,工人的工资始终涨不上去,市场上的商品非常有限,每个人的生活所需只能定量供应,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维持在基本生存线上下。
广大工农和共产党人的工作热情很大程度不是多劳多得,而是精神信仰。
而承受这样的发展代价和这样的生活水平,中国人民能够硬撑计划经济三十年,已经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存在了。
这里面付出的心酸和汗水难以计数,支撑人们的依然是那无比崇高的信仰。
但是时代在变化。
当人们不得不尝试改变,在尝试中发现追求伟大目标的方式不只这一种,且更有可能,也更容易实现伟大目标时,那么改革就势在必行。】
五块五毛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