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7章 重写了(1 / 2)

宋芫只觉胸口一块大石轰然落地,连日来的担忧终于消散。

“他们人在哪?可有受伤?”他急忙问道。

暗七连忙回答:“暗一已护送他们到了松州边境的驿站。乔风受了箭伤,但已无性命之忧。冬生只是有些皮外伤,休息几日便好。”

“那就好那就好。”宋芫长舒一口气,他算算时间,大概十天左右就能抵达广安府。

“备马车,我要亲自去接他们。”宋芫当即吩咐道。

暗七却劝阻:“宋哥,有暗一护送,他们很安全。如今松州边境也不太平,你还是在广安府等为好。”

宋芫知道外面不太平,暗七也是为自己着想,就不再坚持亲自去接。

接下来的日子,宋芫一边忙着新铺开张,一边数着日子等待冬生归来。

纺织作坊很快便修缮完毕,第一批织机也已安装到位。

刘管事从牙行招来了二十余名熟练织工,大多是附近村庄的妇人,手脚麻利,干活勤快。

宋芫亲自去作坊查看时,正赶上女工们上工。

织机声咔哒作响,雪白的棉线在巧手下渐渐变成细密的布料。

“东家,您看这布。”刘管事捧着一匹新织好的棉布过来,“织得密实,手感也柔软。”

宋芫摸了摸布料,确实质量上乘,满意地点头:“不错,就按这个标准来。工钱按件计算,织得好的另有奖赏。”

想要牛干活,就得给牛吃草。人也一样,只有待遇优厚,工人们才会尽心尽力。

宋芫深谙这个道理,因此在工钱上从不吝啬。

每月结算工钱时,甚至额外给表现优异的女工发些米面粮油作为奖励。

果然,这激励措施一出,女工们干劲更足了,作坊的产量很快提升上来。

离开作坊时,宋芫又叮嘱刘管事:“天气渐凉,记得给工人们添置些厚实的衣物,炭火也要备足,到时候天冷别冻着了。”

刘管事笑着应下:“东家放心,我都记着呢。”

到纺织作坊开张那日,场面十分热闹。

宋芫只露了一面,便悄悄离开了。

这里有刘管事操持一切,宋芫十分放心。

倒是宋晚舟也跑来凑热闹,她打着学习的旗号,在作坊里忙前忙后,有些不亦乐乎。

看着她那认真的模样,刘管事偶尔会在一旁指点一二。

后来听刘管事说,宋晚舟学得极快,短短几日就将纺织的各个环节都摸了个透。

并且还亲自上手织了一匹布,虽然针脚略显粗糙,但已是有模有样。

等宋芫回到广安府,还收到宋晚舟寄来的信,说想在云山县开一家棉衣铺,卖些厚实耐寒的棉衣棉裤,专供平民百姓过冬之用。

宋芫读罢信,不禁莞尔。这丫头倒是机灵,借着纺织作坊的便利,竟想出了这样的生意门路。

他当即回信表示支持,还特意拨了一笔银子给她做本钱。

在此之前,宋晚舟已经有过开铺子的经验,这次又有何舜华一旁提点,宋芫并不担心她会应付不来。

只是想到妹妹如今这般能干,宋芫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怅然。

那个曾经跟在他身后撒娇的小姑娘,如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转眼到了九月底,粮铺、布庄和药铺陆续开张。

粮铺取名为“丰年粮行”,布庄叫“织云坊”,药铺则命名为“仁心堂”。

宋芫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只在门前挂上招牌,低调营业。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开张没几日,生意就渐渐红火起来。

尤其是粮铺,因价格公道,分量足,很快就在城西一带打响了名声。

不少百姓听闻后,特意绕远路来此买粮。

到了粮铺,却见门口正摆着两筐灰不溜秋的“土疙瘩”,几个路过的百姓好奇地围上前打量。

请原谅用“土疙瘩”这个词来形容土豆和红薯,主要是百姓们大多没见过这两样东西,它们的外形确实与平日里常见的粮食大不相同。

土豆表皮粗糙,颜色灰暗,还带着些泥土,红薯虽说形状相对规整些,但同样灰扑扑的,乍一看可不就像地里随处可见的土疙瘩嘛。

“土疙瘩”上还插着块木牌,上面写着:一文钱一斤,可蒸可煮可烤,饱腹耐饥。

“这是啥玩意儿?咋跟泥块似的?”一个老汉弯腰凑近,眯着眼打量。

旁边的小媳妇捂着嘴笑:“莫不是东家挖来的野菜根?这年头连泥巴都能卖钱了?”

粮铺伙计见状,连忙上前解释:“各位乡亲,这是南方新来的粮食,叫土豆和红薯。别看模样不起眼,可顶饱着呢!”

说着,伙计麻利地生起一个小炉子,当场烤起红薯来。

甜香很快飘散开来,引得众人直咽口水。

“来,大伙儿都尝尝!”伙计将烤好的红薯掰开分给围观的人。

“哎哟,真甜!”一个孩童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烫得直哈气也不舍得吐出来。

老汉尝过后,眼睛一亮:“这东西怎么种?产量如何?”

伙计笑道:“好种得很!不挑地,旱地也能长。一亩地能收上千斤呢!”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这个年头,麦子一亩能收两石(约240斤)就是好年景了。

上千斤?那岂不是神仙赐的粮食?

与此同时,宋芫正带着几筐土豆红薯,前往知府衙门。

原本宋芫没打算将土豆红薯献给官府,而是想从宜州慢慢推广开来,再传到广安府。但如今宜州战乱,推广计划受阻,宋芫只能另想办法。

正好这时林知府也升了官,宋芫便决定将此事托付给林知府,借官府之力推广这两样高产作物。

林知府刚下堂,听说宋芫求见,便在后院花厅接见了他。

他对这个与儿子交好又颇有本事的年轻人一向欣赏。

“草民拜见知府大人。”宋芫恭敬行礼。

林知府捋须微笑:“宋东家不必多礼。听闻你在城西开了几家铺子,生意可好?”

宋芫笑道:“托大人的福,还算红火。今日前来,是有一样新作物想献给大人。”

说着,他让随从将筐子抬上来,揭开盖布。

林知府看着那些沾着泥土的块茎,面露疑惑:“这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五块五毛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