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即墨行
大金国“烽燧局”设立于两淮边界的蒲辇长邓越立功了。
在大宋某些人的刻意泄露之下,大宋燕王深入金国境内,营救山东义军的消息,被他迅速传报给了南京路兵马大总管杨棠和大金朝廷。
杨棠闻讯后一面调兵遣将,严密封锁与大宋两淮边界接触的防线,一面向山东东路兵马大总管温古孙额都行文示警。
温古孙额都此时刚刚收到“内隐司”苏孛辇送来的情报,正在调兵遣将,想要将计就计,把山东义军一网打尽。
水泊梁山既是义军南下途中一个很好的过渡点,也是一个一旦南移失败,可以暂时驻扎的所在。
所以,温古孙额都就把这里设为了金军对山东义军的围歼战场。
想要把山东义军赶进他们预先设定的包围圈,自然是需要用点手段的。
对于这一点,额都倒是很有把握。
只要兵马调配得当,逼着山东义军只能选择这条路就行了。
他在水泊梁山附近的阳谷县、东阿县、梁平县、汶上县一带分别布下了重兵。
他还特意开放了平阴县这条关隘,并且毁掉了东平湖一带所有的船只。
只等山东义军一头扎进这个包围圈,就只能与他背水一战了。
这时候,却有两封军情急书紧急送来。
一封是南京路兵马大总管杨棠的。
杨棠告诉他,大宋燕王亲身进入金国境内,前去与山东义军接触的,就是燕王本人。
消息来自大宋东宫旧臣,绝对可靠。
紧接着,中都又送来消息,“血浮屠”传来了关于“白隼”的更进一步消息。
信函上说,“白隼”上一次与金国“血浮屠”取得联系,是从利州中路定军山方向传出的讯息。
中都方面不能确定“白隼”之后的行止,以及他现在是否回到了大宋朝廷任职。
根据这些消息,额都得出了一个令他不敢置信的消息:
那伙从大宋潜入,被苏孛辇发现异状的大宋秘谍,很可能就是大宋燕王杨沅一行人。
那么,这个“白隼”的身分,显然就存疑了。
不,而是可以确定,他不是“白隼”。
因为,如果这个人真是“白隼”,他不可能交出所谓的南下三路线,让金国这边调兵遣将,意图埋伏。
他身边可是护着大宋燕王呢,灭了这支本来也不可能再坚持太久的农民军,哪有抓了大宋燕王更有意义。
真“白隼”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既然“白隼”并非“白隼”,那么他交给金国的三路南下路线图,还有几分可信呢
这个认知,让额都心惊不已。
随后,山东义军兵临淄州城下时,连夜奔袭,杀了青州一个回马枪。
到了这时,额都如何还能判断不出山东义军是要从海上走。
金人在义军山东,尤其是转移至青州地带时,就已把所有出海口的民船、渔船和商船加以控制,并且水师枕戈待旦、严阵以待。
但是,如果是大宋燕王亲自来接义军南返的话,海路于他而言,也未必就是天堑。
大宋多年来一直通过海路向新金帝国输运物资,这件事对金国而言,已经不是秘密。
多年下来,宋国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拥有远航能力的海上船队。
如果燕王动用这支船队从海上来接人……
以他的能力,是一定可以调动这样一支船队,完成这一壮举的。
只不过,从山东出海的地方可不只一个,而从青州地带往哪个港口去都可以。
其中北向和东向的几个港口更近,他们会走哪里
安丘地区发现山东义军,且义军并不恋战,突围而去,继续向高密进军的消息,传到了额都手中。
额都这才确认,宋国船队的接应地点,必是胶州湾的即墨(青岛)。
额都立即调动人马,拦截的、围堵的、追击的……
他还快马通知胶州湾水师,立即出海,防范宋国海船接应。
杨沅的计划本来是天衣无缝的。
可他没有想到,有自己人存心想让他死,并且把他亲自深入金国境内,主持义军南下事务的消息透露给了金人。
这还是杨沅动用了自己的船队,因此它的动向,没有被东宫派大臣事先知晓。
否则金国更早一步获得准确消息,提前布下埋伏于胶州湾。
杨沅此去,可就一头扎进泥潭,再也挣脱不开了。
杨沅与辛弃疾领五千余义军将士突破安丘防线,兵进高密,将至胶州城时,前方忽然出现大批金军。
义军察觉不对,立即收拾阵型,摆开守势,就见一片金人队伍黑压压涌来,几面大旗迎风飘扬。
山东兵马大总管额都的大纛、胶州兵马总管的帅旗、胶水(平度)兵马统制的大旗……
杨沅不禁攸然变色。
如果金人中计,设伏于南下要道,山东兵马大总管额都的大纛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这是怎么回事
杨沅心头隐隐觉得不对,但这时已经无暇多想,双方一触即发,大战已起。
金人的战鼓和号角声响了起来,秋风中宛如扫过大地的严霜。
金兵其徐如林,缓缓掩进。
山东义军后有追兵,生路就在前方,但前方已被金人筑成了一片铜墙铁壁。
“诸位,狭路相逢,我们杀过去!”
杨沅摘下了大枪,吴幼瑶默默地握紧了她的降魔宝杵。
她一向不杀人,但今日势必要破了这个戒了。
杨沅的接应船队不可能游走于山东东路各个出海口,随时依据山东义军转移的方向而动。
一则时间上来不及配合,二则这个时代又没有电报机,双方根本无法及时取得联络。
所以,杨沅一开始确定好的接应地点,就在即墨。
眼下只要杀穿金军的防线,就能杀向即墨城,他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迎难而退了。
既然如此,那就死战。
鼓角轰鸣,人马如潮。
金军从四面八方发动了一波接一波的攻击,喊杀震天。
山东义军生路在前,试图凿穿金军防线,所以也是悍不畏死地冲上去。
山东自古尚武,民间拳师很多。
能随着义军挣扎到现在的战士,身手都相当不错。
双方这一场激战,漫山遍野都是混战的双方士兵。
幸亏额都率轻骑赶来主持大局,他的主力部队匆忙间未能及时调来。
而胶州地方军队,现在有大量汉军士兵。
金国军制尚未完成彻底转型,大量补入的汉人士兵,却没有相应的官兵待遇,基本上还是沿袭以前的“签军”制度,当成辅翼兵看待的。
因此这些汉军士兵士气不高,再加上山东义军的主力也是以当地汉人居多。
大家都是老乡,金军汉籍兵的士气就更加低迷了。
如此一来,决死一战的山东义军,一时间倒没有吃太大的亏。
杨沅和辛弃疾等人也都亲自投入了战斗。
辛弃疾使一杆长矛,左冲右突,悍不敢当。
那杆长矛也不知挑翻了多少金兵,直至折断。
他又拔下腰间佩剑,依旧勇不可当。
五块五毛小说网